72万平方公里的“大美青海”,有着最“大”的价值,也有着最“美”的颜值。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正如火如荼;千湖美景再度归来,青海湖水体面积不断扩大,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明显恢复,裸鲤资源蕴藏量快速增长;车行青藏公路,沿途常能近距离邂逅高原精灵藏羚羊,曾经的盗猎之地,如今已恢复平静……过去一年,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生态”二字浓墨重彩地书写在了青海大地上。如今,青海的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抬头望去,是明媚的“青海蓝”;放眼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青海有着最生动的实践。
勠力同心,确保“中华水塔”碧水东流加快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工程,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比2002年增长近36倍,藏羚羊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3万只稳定在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000多只,青海湖鸟类种数由189种增加到225种,各类自然保护地成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份耀眼的“生态成绩”,是全省上下勠力同心守护好三江之源的最好佐证,也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续写的辉煌一笔。“生态,青海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潜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为青海阔步前行指明了新方向、拓展了新视野、带来了新机遇,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青海具体化的新要求。”省政协委员、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田俊量说。
保护发展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去一年,“中华水塔”保护加力增效。出台“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网络监测体系,协同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地本底调查,三江源草地整体退化趋势有效遏制,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6%以上,长江、澜沧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Ⅰ类,黄河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
举办清洁能源发展国际高峰论坛,“青电入豫”工程省内段贯通,“绿电15日”再创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7.6万公顷农作物化肥、农药用量分别减少24.4%、21.3%,并实现丰产丰收。如何在一个战场上打好“增收”和“增绿”两场攻坚战?设立生态公益性岗位,是我省创新生态补偿机制,让看山、护林、保水的群众得到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实现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的有力措施。
放下牧鞭,端起“生态碗”,这样的转变对于省人大代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哈隆村牧民才让卓玛来说,是这几年发生在身边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她说:“我们牧民的根在草原,就要守护好草原。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牧民放下牧鞭,端起了‘生态碗’,草原上生态环境好了,下雨多了,草比以前高了,野生动物也多起来了,群众钱袋子也更鼓了。”到目前,国家公园内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三年来,省财政共投入超过5亿元资金,户均每年可增收21600元,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一户一岗”,通过他们的努力与付出,环境更美了、生活也越过越好了。
建设国家公园省展现大美青海情“今天巡护情况怎么样?你们巡护一定要注意防火,村子里的那些草和树都是宝贝……”两会休会期间,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党支部书记罗军总会通过手机询问家乡那边的情况。远在年都村的昂丁增给罗军回复:“巡护一切正常,管护员全部出动,你就安心开会吧……”罗军是一名省人大代表,也是一名生态管护员。
他介绍,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村里的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和积极性非常高,环境整治、保护动物、巡山护山等,逐渐成了村民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的民间活动。近几年来,村里依托优势资源,围绕建设“国内知名高端生态旅游体验目的地”,不断拓展扶贫路子,补齐增收短板,让群众尝到了“生态旅游”带来的甜头。
2016年,全国第一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我省启动;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2018年初,《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公布,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步入建设阶段;2019年新年伊始,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启动国家公园省建设,并明晰了展现“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独特魅力的前进方向……沿着国家公园省建设的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省建设,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四个扎扎实实”“三个最大”要求的具体实践和最鲜明的政治担当,是进入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战略、新实践,是青海推进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和谐稳定的新路径,是扎实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的重要抓手。2019年8月19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我省成功举办。
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深刻阐述了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意义、理念、目的和内涵,给予我们巨大的鞭策和鼓舞。论坛上,数百名国内外嘉宾、专家、学者围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一时代命题建言献策,深入研讨并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价值引领的《西宁共识》,播撒了国家公园无限美好的希望种子,为全球生态治理保护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是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省政协委员、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张毓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三个最大”的要求,打造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三大高地建设,探索建立了“村两委+”工作模式,这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绿色,大美青海最靓丽的底色聚力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扎实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建立五级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在500个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户厕改造7.5万座,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8.5%左右。圆满完成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营造林8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近1个百分点,有效改善了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降水量创1961年以来最多,黄河上游来水量持续偏丰,龙羊峡入库水量同比增多10.7%,是投运以来的第二大丰水年份。
绿色勘查取得新突破,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和补偿进展顺利,历史遗留的无主矿山治理成效明显,“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圆满收官。西宁作为唯一省会城市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果洛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州,贵德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过去一年,我省生态保护建设成果丰硕,绿色成为大美青海最靓丽的底色。“从2000年的62.8%到2019年底的78.95%,不断提高的森林覆盖率不仅是一代又一代护林人努力的见证,也是林业人扎实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的生动体现。”省人大代表、互助北山林场场长赵昌宏在护林一线工作了30余年,他告诉记者,北山林区属祁连山中下端,是黄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区,也是我省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在维护全省区域生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青海东部湟水谷地到西部柴达木戈壁,从北部祁连山麓到南部雪域江源,青海省国土绿化行动不断提速。荒山披上了绿装,沙地变成了绿洲。近年来,青海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结合,采取“造”“管”“封”等综合措施,厚植绿色基础,扩展生态空间。
5年来,投资210亿元完成营造林85万公顷,义务植树7500万株。近年来,年均营造林规模突破26.67万公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牢记嘱托和使命,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精心描绘山高水长、绿韵蓝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青海画卷……夏日高原连绵的绿色,从山谷向城市,从牧区到乡野蔓延,把大地连成浓绿的一片。
在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中,“绿”最吸引眼球,因为它是一种自然,是一种意境,更是青海发展的底色和追求的品质。(记者孙海玲)。
本文来源:乐虎·lehu-www.cbzdh.com
公司名称: 乐虎·lehu-(游戏)唯一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手 机: 11960992350
电 话: 400-123-4567
邮 箱: admin@cbzdh.com
地 址: 北京市北京市北京区视李大楼930号